诶不是,换来换去,咋又换回第一稿了?
1987-1991年的logo
但审美本来就很私人嘛,也有不少网友觉得新LOGO更好看:
“不仅颜色亮眼,品牌标识也更醒目了,仿佛回到了90年代。”
除了吐槽好看与否的,还有不少网友表示——
“不在意,与我无关,因为我选可口“
咳咳,话说回来,百事可乐毕竟是百年企业~
突然换了个争议度这么大的LOGO,想必也是经过层层考虑的。
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,这背后都有哪些原因?
对我们设计师又有哪些启示呢?
不慌,先来看看,百事可乐的首席营销官是咋说的:
“百事可乐是一个大胆而自信的品牌,旧logo中小写的Pepsi,害羞地站在那个悠闲的地球之外,显得不是很大胆和自信。”
果然还是有钱任性啊~
当初花百万美元设计的LOGO,现在看腻了,就觉得人家害羞,不够大胆和自信了
还记得当时“百万磁场LOGO”一出来,就引起了设计圈的不少震撼——
“一个LOGO,居然能和地球磁场扯上关系?”
源自:百事官方LOGO报告书
而这还不是最震撼的。
看看百事官方的LOGO报告书——
不仅用上了黄金分割线,世界名画《蒙娜丽萨》也能成为它的参考来源。
搞点本土文化,这也就算了嘛。
它甚至连咱们老祖宗的八卦阵,都用上了…
看完了百万美元的LOGO报告书,再看看自己给甲方的设计提案。
是不是突然觉得,原来设计只是基础,更重要的是学会包装,才能把自己卖个好价格
其实对品牌来说,高昂的设计费还有一个隐形的营销作用。
还记得当初雷军找原研哉,改的小米LOGO吗?
直角变圆角,任何一个视觉传达的学生都能做到水平,但雷总花了200万设计费~
但要不怎么说雷总是营销天才呢?
200万买的不是新LOGO,是大众持久的谈资和设计大师的名气
其实大到品牌营销,小到公司运营,背后都少不了设计。
但作为设计师,如果不理解品牌理念,不懂甲方需求,那也免不了频繁改稿的命运
毕竟只有跳出单纯执行者的角色,从更高纬度去思考企业想要什么,才能让设计更加精准~
就比如这次百事可乐的新LOGO,就有网友猜测:甲方肯定参与了设计
说完了高昂设计费给咱们设计师的启示~
下面我们再来对比下同品类的LOGO演变史,看看百事到底在玩什么花招
要说饮料界,那肯定绕不过百事的老对家,可口可乐了~
虽然这俩的激烈竞争水平,就很像有一天王老吉vs加多宝,终于走向了国际市场。
但该说不说,百事和可口在LOGO演变的思路上倒是很大的共同点~
整体都是通过不断重复极具标志性的视觉元素,给用户打造记忆点。
为啥要这么做呢?
心理学上有个多重曝光效应,大概意思就是指如果你越频繁接触到同一个事物,就越容易对ta产生积极的评价。
再比如麦当劳极具标识的“M”,也是形成了视觉锤,充分利用了曝光效应。
但也不是所有品牌都走这个路子~
比如可口可乐旗下雪碧、和百事旗下美年达,他们的LOGO演变风格,整体都是更加活泼和年轻化的。
所以百事这次虽然LOGO换了新的,但品牌理念确实更加回归本真。
有种你们玩儿去吧,哥重回90年代了的洒脱感~
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:
虽然现在年轻的设计风格来势汹汹,但复古风潮也依旧是宝刀未老~
像流行的怀旧字体,网络出圈的梦核风格,甚至包括很多乐队海报,专辑封面设计……
玩起复古来都让人应接不暇。
比如五条人乐队的这张梦幻丽莎专辑。
一打开,80年代发廊的复古气息扑面而来~
所以总的来说,百事可乐这次换新LOGO,离不开对品牌理念的坚持。
不论是用回第一稿,回归复古风潮~
还是营销上的花样玩法,都是通过不断给消费者传递同样的视觉元素,达到多重曝光目的。
说到这,有同学可能发现了——
现在整体的设计趋势是一个逐渐化繁为简,追求简单的过程。
从以前的炫技堆叠,更多回归简洁。
甚至是很多我们熟知的品牌,包括小米、蕉内等等,都是一个将品牌标识越做简洁,越来越追求品质感的过程。
这是市场趋势决定的,所以我们也不得不做出改变~
作为设计师, 如果我们还是以单纯的好不好看去做设计,更不顾甲方的需求和品牌理念。
那做出来的东西,很有可能就是好看但无法变现。
文章来源于杰视帮
- END -
你错过的文章
乐乐茶联名“翻车”已道歉!其鲁迅形象还存在抄袭风险?
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
麻烦给升哥点个点赞 在看鼓励一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